ISPEM 2023
  • Home
  • About
  • Venue
  • Speakers
  • Program
  • Registration
  • Abstract Submission
  • Contact
  • Archive
    • 2014 ISEM >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Invited Speakers
      • Presentations
      • Photos
    • 2015 ISEM >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Invited Speakers
      • Presentations
      • Photos
    • 2016 ISEM >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Accommodations
      • Committee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Presentation
      • Photos
    • 2019 ISEM >
      • Committee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Prorgram >
        • Speakers
      • Abstract Submission >
        • Poster
        • Poster Awards
    • 2021 ISPEM >
      • About
      • Speakers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Poster Submission >
        • Poster Awards
      • E-Poster
    • 2022 春季會 >
      • 委員會 >
        • Technique Session A
        • Technique Session B
        • Technique Session C
      • 會場資訊
      • 議程
      • 線上投稿 >
        • 論文獲獎名單
    • 2022 ISPEM >
      • About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Speakers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Abstract Submission
      • Photos
  • Home
  • About
  • Venue
  • Speakers
  • Program
  • Registration
  • Abstract Submission
  • Contact
  • Archive
    • 2014 ISEM >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Invited Speakers
      • Presentations
      • Photos
    • 2015 ISEM >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Invited Speakers
      • Presentations
      • Photos
    • 2016 ISEM >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Accommodations
      • Committee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Presentation
      • Photos
    • 2019 ISEM >
      • Committee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Prorgram >
        • Speakers
      • Abstract Submission >
        • Poster
        • Poster Awards
    • 2021 ISPEM >
      • About
      • Speakers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Poster Submission >
        • Poster Awards
      • E-Poster
    • 2022 春季會 >
      • 委員會 >
        • Technique Session A
        • Technique Session B
        • Technique Session C
      • 會場資訊
      • 議程
      • 線上投稿 >
        • 論文獲獎名單
    • 2022 ISPEM >
      • About
      • Venue
      • Speakers
      • Program
      • Abstract Submission
      • Photos
Home > About

About

       寂靜的春天(Silent Spring)一書問世迄今(2022)已屆60年,環境荷爾蒙對人體健康影響議題普遍受到人們關注。隨著近年化學工業進步,越來越多化學物質被研發,並且應用在農業與工業用化學品的製造,常見環境荷爾蒙包括:有機氯農藥、工業化學品及其副產品、阻燃劑、介面活性劑、塑膠、塑化劑以及一些金屬,多數環境荷爾蒙具有在環境或人體內不易分解、生物濃縮(Bioconcentration)或生物放大作用(Biomagnification),以及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,進而影響健康等特性。斯德哥爾摩公約(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)截至2022年3月止,已羅列並逐步禁用或減少排放30種對人體有害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,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(USEPA)基於聯邦食品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(FFDCA),於2009年及2014年分別公告包含67種及109種內分泌干擾物質在內的管理辦法。
       儘管多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已被禁止多年,但因於禁止前早已進入環境中,長期暴露可能對國民健康產生影響,並且考量化學品的推陳出新,相關研究議題的持續監測和與時俱進更顯重要。美國內分泌學會指出,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暴露主要和肥胖與糖尿病、生殖、女性激素敏感性癌症、前列腺、甲狀腺、以及神經發育與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關,2022年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的研究指出,孕程中急性暴露鄰苯二甲酸脂類與酚類、全氟化物等物質會干擾胎兒神經幹細胞發育,且慢性暴露此類物質與基因導致自閉症機制有關,顯示內分泌干擾物質可能會對下一代的健康造成危害,形成醫療上的重大負擔。
       與致癌物或其他有毒化學物質不同,鮮有國家將內分泌干擾物質管理入法,在歐盟僅原則上減少人體內分泌干擾物質暴露,並禁止用於農藥中;在美國監測及管理僅針對雌激素干擾物質,若缺乏明確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定義,以及在商品上市前測試規範,將難以降低人體暴露。隨著近年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,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已被應用在評估化學物質的內分泌干擾作用,藉以快速識別及篩選具有潛在內分泌生物活性的化學物質。短時間內篩選目標化學物質,除了可以降低整體研究成本,更可加速探討內分泌干擾物質暴露對健康危害相關研究之進展。有鑑於此,內分泌干擾物的相關學術研究、臨床醫學、甚至是政府機構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Organizing Committee

(依姓氏筆畫排序)
姓名
單位
王淑麗 研究員
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
吳威德 助研究員
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
吳春生 科長
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
​呂水淵 組長​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
​李立安 研究員
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
​李宇璇 醫師​
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
​林嬪嬪 研究員
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
​洪裕堂 科長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藥管理科
黃柏菁 副研究員
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
鄒粹軍 研究員
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
廖家鼎 科長
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科
劉鳳炫 理事長
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

©202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Precision Environmental Medicine (ISPEM 2023)